来源:张家口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时间:2015-05-22 17:10:40
难以根治的顽疾——糖尿病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一些看似远离的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周围,糖尿病便是近年来被人们认识并熟知的病症之一。糖尿病人吃得多、喝得多,身体却很消瘦。他们需要忌吃油腻食物,一些患者还需要常年吃药或是注射胰岛素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糖尿病一旦罹患难以根治,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俗话说,防病胜于治病。面对糖尿病这样的顽疾,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它的病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有哪些并发症?目前我市的现状又是如何?在2011年,我院内分泌科承担了河北省省级科研项目《河北省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及社区干预效果评价》的部分工作,就我市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相关数据。——题记
调查糖尿病困扰健康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每年新患糖尿病的人数达到了700万,平均约5秒钟就有一个人患病。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死因,患者在最近25年内增加3倍。预计203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4.35亿。这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为中国和印度。
有资料表明,糖尿病发病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出现了3000万糖尿病患者,以及4000万糖耐量减退患者,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5%以上,每年增加新患者达100万人。从1980年至2008年5次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跃升到了9.7%,最新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2011年,我院内分泌科针对我市10个社区1500多名社区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显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到了50%以上,这个数据与全国的数据吻合,但中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则超过了2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我市,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我院科教处处长彭一指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现状呈现“三高”和“三低”两大特点,“三高”指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病率高,治疗费用高。与之相对应的“三低”却是知晓率低,诊断治疗率低,控制达标率低。“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务艰巨,而且任重道远。”彭一说。
危害易产生并发症
糖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或两者兼而有之)造成的。
我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张贵山介绍,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两种,1型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完全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若不很好地控制血糖,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则会导致死亡。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更多的是在幼年发病。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大,但近年来该型糖尿病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年轻人患病人群比例明显增加,此型病人血清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稍低,也可高于正常,口服药物治疗有效,此型病人可长期无糖尿病症状,但病情呈隐匿性进展,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值得重视的是,2型糖尿病往往没有典型症状,而容易因此被忽略,所以在定期体检或者在某一个症状出现时,就应该及时就诊。
张贵山指出,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和现代难治病,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糖尿病并发症容易产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足、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其中,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达70%以上。
病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呢?彭一介绍,致病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彭一说:“从遗传因素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为糖尿病好发人群。在富裕国家,华人发病率也在10%以上。可是,基因代代遗传,改变是很难的。而从环境角度来说,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医疗条件改善,以及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等都是糖尿病发生的成因。”
糖尿病并非单一病症作用在身体上,产生的并发症也是十分严重的。彭一说,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的障碍和衰竭,这是并发症出现的原因。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都有哪些呢?张贵山介绍,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有糖调节受损史者,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病变者(或两者兼而有之)等人群。
预防建立“三级” 防护屏障
糖尿病的患病率如此之高,但它和其他病症一样也是逐步加重的。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彭一指出,糖尿病要采取“三级”预防,目的一是尽可能控制好糖尿病,二是尽早地发现、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三是延缓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使糖尿病患者正常地生活。
“要预防糖尿病,先要对糖尿病的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等等有正确的认知,还要提倡健康的行为。此外,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糖调节受损,应及早地实行干预。” 彭一介绍,对初诊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应全面检查,要戒烟,尽可能将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控制在满意水平。在以后的诊治过程中,要定期进行筛查,并予以积极治疗。在第三阶段,要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和血压,通过有效的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可能终止或逆转。
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理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预防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使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至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彭一总结了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对糖尿病多懂点儿,热量食物少吃点儿,身体勤动点儿,心理放松点儿,必要时药用点儿。”
治疗学会驾好“五驾马车”
糖尿病是一旦罹患难以根治的顽疾,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的心理。“只要配合合适的治疗手段,就可以将病情控制住,使对生活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彭一解释道。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彭一指出,包括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糖尿病患者要增加对糖尿病的认知,减少因无知付出的代价,心理上要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 的态度;在饮食方面,原则是控制总热量,饮食要清淡,合理配餐,少食多餐,多吃高纤维食物,不动烟酒;治疗糖尿病药物中,注射人胰岛素是最生理、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手段;患者对病情的监测也十分重要,例如每月至少测2次血糖,每2至3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1至2次血脂,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眼底等。
彭一特别提醒,规律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大有益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调血脂,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运动疗法要按照“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带氧运动”的原则,按照每周5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避免强烈、竞争性运动,强度适中、时间较长、有节奏的全身运动。
相关链接
我国糖尿病伴发疾病患病率(%)
并发疾病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总计
高血压 9.1 34.2 31.9
脑血管 1.8 12.6 12.2
心血管 4.0 17.1 15.9
糖尿病足 2.6 5.2 5.0
眼部病变 20.5 35.7 34.3
肾脏病变 22.5 34.7 33.6
神经病变 44.9 61.8 60.3